利益抵触问题的研讨的进行,人们发现它所形成的问题是那么严峻。利益抵触是科学家(或科学研究机构)的非必要利益和其责任所代表的主要利益之间的抵触。一般来说,利益的抵触只会考虑个人利益,如经济利益等,会影响他对职业判断的主要利益(例如病人的健康和研讨的真实性)。
利益的抵触只是经济状况,而不是确实发生的行为。所以,我们没有可以触犯利益和坏事。与利益相抵触的用语本身,只是描写了两种利益的际遇状况,其本身没有任何感情上的赞成与否的色彩。利益与自身相抵触是没有问题的,但是科学家决定的时候会引起偏痛和倾向发生的心理状况。
这些偏疼和倾向可以分为两种情况。一个是无意识的倾向,另一个是故意的倾向。科学家如果有这些倾向参加科学活动的话,会出现两个成果。
无意识的倾向能让科学家向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科学活动。这是利益抵抗的奇妙成果。与此相对,故意的倾向会让科学家做出学术性的舞弊行为。根据行动科学的一系列研究,人们在包括科学家在内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,不知不觉地倾向于自己的判断。研究表明,当科学家在公私两种利益的抵触中作出决策时,他们往往满足于个人经济利益的诱惑,倾向于对课题的选择、方法的选择、试验设计、采样大小、测试结论、数据的解释等多方面对自己有利做了。如果说这些“自利”行为还只是科学家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,一些科学家为了得到医药企业的持续赞助,或者为了得到赞助者的青睐,一味地“修剪”数据、“烹饪”成果等做法,是故意的“欺诈””,是典型的学术不端。这方面的例子是全部。
斯托克斯(H.Steelfox)等人分析了有关“钙通道拮抗剂”的争论药物的研讨文章,发现大部分(96%)支持这种药物的作者和生产这种药物的厂家有经济关系。对此,批判这种药物的作者中43%的人只是和医药生产企业有经济联系”。在讨论一部分化学药品(如草不绿、甲醛等)的评论文章中,作者在14%的企业支持的研究中发现这些化学药品有害。总的来说,根据贝克曼(J.Bekelman)等人的研究,在对企业的赞助和对企业有利的(pro-indstry)结论之间,统计上有明确的联系。科学活动和环境和科学活动的成果之间,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“习惯性和偶然性”的联系。如果说迄今为止学术上出现不毛之地的主要原因,不仅是对科学家的名声、供认和尊重的渴求,而且影响了某种意识形态的话,那么今天经济的诱因是引起学术上不毛之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。如果说历来学术不全的病根在科学文化中,那么今天学术不全的另一个病根就是社会经济因素。